在當代社會,兒童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城鎮化導致兒童遠離大自然,智能化導致兒童身體活動能力下降。皮亞杰曾說過:“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互動中實現的!庇變簣@的環境創設應當彌補以上不足,戶外游戲場也不例外。
游戲環境與游戲材料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媒介,幼兒園應如何打造開放多元、適宜幼兒發展的戶外游戲場?本期專家觀點與大家分享的是江蘇省宿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馮鑫主任對幼兒園戶外游戲場打造的深入思考,一起來學習吧!
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根基。當前,多數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中各游戲區設置得相對獨立,幼兒進入某個游戲區大多只能進行相對單一的活動,不能很好地支持幼兒的多方面協調發展。
近年來,我們在戶外環境優化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本地資源優勢和幼兒整體發展需求,嘗試在一個游戲場域內融合設置多樣化游戲區域,模糊各空間的功能定位,“留白”足夠的彈性空間,分散建立開放式、多元化的資源中心,根據幼兒當下活動興趣適時投放各種支持性資源,構建自然和諧、開放多元、共創互生、深度支持的開放多元式游戲場。
環境創設:自然、生態
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自然主義者,教育必須順應幼兒的自然天性。
在戶外環境改造過程中,我們首先應改變場地塑膠化、植被單一化等共性問題,充分關注戶外環境的自然特性,活動場地以自然的草地、沙地為主,種植豐富多樣、適宜當地氣候的花草樹木,置入多樣化的生態資源,打造自然、和諧、生態、多元的戶外游戲化環境,充分滿足幼兒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的需求。
空間設置:融合、留白
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水平和學習方式。幼兒園適宜性環境要適應幼兒的年齡、個性特征與個體差異。
在戶外環境的改造中,我們可以大膽改變以往區域設置固化、功能單一的突出問題,充分考慮幼兒的多元發展需求以及不同幼兒發展上的個別差異,結合場地條件在一個游戲場域內融合設計豐富、多樣的開放性游戲空間,嘗試模糊各游戲區區域邊界,模糊其功能定位、適當“留白”,通過高開放的資源投放,創生各種問題情境和探索可能,引發幼兒多元化的自主學習與探究。
材料投放:開放、多元
開放式材料能支持和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決策能力和原創思維。
在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我們改變以往材料投放單一、無法有效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弊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探索主題動態地投放各種生活化、多元化的開放性材料,持續地支持幼兒基于各自興趣與需求,按照自己的活動方式、發展節奏,自主地選擇、規劃活動內容,創造性地展開各種沉浸式探究活動。具體來說,可分為三種方式:
一、同種材料,多種規格
在每種材料投放時有意識地搜集、設計、投放多種規格,如:大大小小的輪胎,長短、寬窄及材質各不相同的梯子等,盡可能地豐富每種材料的不同樣態,使其更加適合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活動需求。
二、基礎材料加多種輔材
結合基礎材料的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投放各種輔助材料,創生更多的玩法可能,持續引發、支持幼兒的深度探究與學習。如:紙筒是我們自主挖掘的本土材料,為了實現更好地連接與組合,參照積木的尺寸比例,我們研究投放了不同規格的木板以及輪胎、線圈、車船模型等各種輔助材料,支持幼兒創造性游戲。
三、多種材料,自由組合
提供各種開放性材料,支持幼兒創造性地“混玩”,在不同材料的創意組合、肆意玩耍中迸發靈感、激發潛能、啟迪創造。
其他資源:適宜、支持
當今,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從“教師主導的教”轉向重視“幼兒自主的學”。因此,環境中多樣化的資源置入顯得尤為重要。
在研究工具、材料適宜性投放的同時,我們要關注和研究如何在戶外游戲化環境中置入多樣化的支持性資源。嘗試基于幼兒活動需求,將相關的繪本、工具書、圖片、視頻、書寫記錄材料等,適時地投放到不同的環境之中,更好地支持幼兒游戲中的深度學習與探究。
另外,在不同的活動場地依據周邊資源特點和幼兒活動需要,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防雨、防曬、可移動,方便幼兒自主取放、整理的各種存貯架、柜、木屋以及各種運輸工具等,建立多元化、開放式資源中心,方便幼兒自主整理。
在開放多元式游戲場的建設中,我們應秉持幼兒為本、融合共生、開放適宜、動態調整的創設原則,注重環境建設的自然性、開放性、多元性和支持性,力求讓環境最大化地蘊含各類課程資源,更好地呼喚、引發、支持幼兒的多樣化學習與探究,催生其內在生長力量,促進每個幼兒完整而富有個性地成長。